室早伴完右及室早后T波改变,后壁T波低平
图1
图2
图3
图2是V7-9。图3是胸导和后壁导联的对比图。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律,
2,室性期前收缩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3,ST-T改变
分析:
图1的R2、8、11和图2的R1、4、10波群宽大畸形,提前出现,联律间期<0.6s(偶有<0.8s),其前无相关P波,伴完全性代偿间歇,是室性期前收缩。
室早的V1呈rS型,R增宽有切迹,V2导联QRS呈M型,时限≥0.12s,为完右最具特征性的改变。Ⅰ、II、V4、V5、V6导联的S波,avR的R波增宽有切迹。
T波:V6-9倒置。
一、室性期前收缩
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无保护机制的期前收缩,称为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extrasystole),又称室性早搏(ventricularprematurebeat,VPB),除室间隔期前收缩以外,室性QRS-T波形宽大畸形,QRS之前无相关的心房波(除外室性融合波)。希氏束电图示V前无H波,为肌性室性期前收缩;V前有H波,H-V间期缩短,为分支性室性期前收缩
室早心电图一般特征为:
1,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间大于等于0.12s,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
2,其前无相关的P波,其后偶有P′波。
3,多数伴完全性代偿间歇,少数呈插入性。
二,发生于右束支传导系统内的阻滞性传导延缓或阻滞性传导中断,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
心电图表现:
1,QRS波群时限>0.12s;
2,V1、V2、V3导联QRS呈M型,此为最具特征性的改变;Ⅰ、II、avL、V5、V6导联S波增宽而有切迹,其时限大于0.04s;aVR导联呈qr型,其R波宽而有切迹;
3,V1、V2导联ST段轻度压低,T波倒置。
4,V1、V2导联ST-T改变多为继发性的改变。
三、室性期前收缩后T波改变
室性期前收缩后第1个或连续数个室上性心搏的T波由直立转为低平、双向或倒置者,称为室性期前收缩后T波改变。期前收缩后T波改变不仅见于室性期前收缩,也可见于房性或交界性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后T波改变的类型有:
①期前收缩后T波由直立转低平;
②期前收缩后T波由直立转双向;
③期前收缩后T波由直立转倒置;
④期前收缩后T波由低平转倒置;
⑤期前收缩后T波由低平转直立;
⑥期前收缩后T波由倒置转直立等。
通常所谓的期前收缩后T波改变多指T波由直立转为倒置。过去把这种现象看成是病理性或原发性T波改变,因为这一现象立即提供了异常证据,不需再做昂贵的负荷运动试验。因此被看作是一项诊断器质性心脏病的指标之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就其临床意见提出异议: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54%和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组55%有期前收缩后T波改变,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国内亦有报告期前收缩后T波改变,器质性心脏病组49例(占54%),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组38例(47%),两组的发生率近于相等。上述资料表明,期前收缩后T波改变,不仅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非器质性心脏病者。
期前收缩后T波改变并非由期前收缩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其发生的长的代偿间歇所致。因此,当未下传的室上性期前收缩或心房颤动时突然出现一特长的心室周期之后,同样亦可发生类似的T波改变。
陈中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anjiarun.com/zhaominglei/6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