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开挖修复作业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作业前的技术准备
①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作业前应组织制定专项交通疏解方案以及非开挖修复施工专项方案,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以及应急对策,明确作业负责人和安全监护人。根据相关规定组织审批和专家论证等工作,专项方案需在审批后方可实施。
②作业前编制应急预案,配备足够的防毒面罩、医用急救箱、空气呼吸器、担架等必备的安全救援物资。成立应急救援小组,落实应急救援人员,救援小组人员应熟悉应急处置流程,一旦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立即按照预案处理。
③组织技术人员对非开挖修复作业进行危险因素辨识,提出施工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采用风险评价方法评定出该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最后对该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有限空间进入点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标识,作业者应被告知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相应防控措施。
④从事非开挖修复作业的人员必须是具备有限空间作业的专业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有限空间作业条件的,应将有限空间作业项目发包给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在签订承发包施工合同的同时,应签订安全生产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
⑤对作业人员进行有限空间作业、防淹溺安全教育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作业程序、作业环境、工艺流程、可能存在的介质及危害,所用检测仪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作业风险、防范措施,应急对策、救护方法以及其他必要的安全知识技能等,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
只有当满足以上施工技术条件时,方可进行下一步的现场施工。
(2)作业前的安全要求
①作业前,雨污水管道等有限空间上游闸(阀)门应进行关闭,排放口、支管等进行封堵或截流,对上游来水截流或导流。封堵施工应由专门的蛙人负责。封堵管渠应征得排水管理单位批准,封堵前应做好临时排水措施。
②作业前对防护用品、安全标志、通讯器材、工器具、仪表、电气设施进行检查。划定警戒区域,做好交通疏解工作,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识和设施,夜间作业还需设置夜间警示灯,作业人员穿着反光衣。
③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需落实召开安全班前会议,落实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班前会应让所有人员了解作业中的危害,各自的职责,作业步骤等,如果作业过程长,需要人员换班,则换班人员应充分交接。
④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应实行作业票审批制度,填写《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审批表》,作业负责人及监护人员审批后,报项目负责人审批。作业前,施工管理人员、作业监护人应准确清点人数,作业人员在《有限空间作业进出登记本》签字确认,严禁代签,经工作监护人许可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
⑤作业前必须严格执行有毒气体检测制度,施工现场必须配备“四合一”气体检测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必须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下井作业前应先打开相邻的工作井井盖或通风口,自然通风不得少于30分钟,并使用气体检测仪在有限空间外对设施内的主要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人员方可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进入后必须随身携带气体检测仪检测,出现警报立即撤离。
(3)作业期间的安全要求
①作业时从事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的人员须佩戴安全帽、全身式安全带及安全绳;有水时还要穿戴好下底服和皮衩。当有限空间内有害气体浓度超过限值或气体监测过程中出现浓度超过限值的记录,以及有害气体浓度未超标,但出现浓烈气味,作业人员感到身体不适时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长管呼吸器。
②非开挖修复有限空间作业时,必须采用通风机强制性送风,作业期间不得中断。作业人员所需的适宜通风量应为30m3/h~50m3/h,管道内机械通风平均风速不应小于0.8m/s。
③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应当至少有2人同行或工作。若空间只能容一人作业时,监护人应随时与正在作业的人取得联系。作业期间,井上必须有2人进行实时监护,监护人员须对所有通风换气设备进行值守,保证所有通风设备处无空气污染源。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如防爆型对讲机。监护人员应随时 ④作业期间,井下作业人员工作1小时后必须上地面休息15分钟以上。
⑤作业期间,严禁吸烟,未经许可严禁动用明火。不得携带打火机、手机等物品下井作业。作业期间施工用电电压不得超过12V,照明设备需采用防爆型设备。
⑥作业完成后,应将全部作业设备和工具带离地下有限空间。监护人员应清点人员及设备数量,确保地下有限空间内无人员和设备遗留后关闭出入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anjiarun.com/gongjubao/9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