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思幸福是什么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可什么是幸福?
最近在得到上听了一本新书解读《重新思考:知道你不知道什么的力量》(ThinkAgain:ThePowerofKnowingWhatYouDon’tKnow)。作者是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教授。
他在最后一章重新思考人生篇幅中有一个洞见:幸福来自于意义,意义来自于贡献,贡献来自于你做的事。
这句话使我醍醐灌顶,让我对人生、意义和幸福这三者的关系又进行了重新思考。
去年,我写过《人生的意义》、《人的三种境界》,认为人的境界是从自我,到自我→他我,再到自我→他我→自我,以达成自我实现,发现人生的意义。我认为,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敲响了幸福之门。
格兰特说,幸福来自于贡献。过去我认为,这个洞见已经在自我→他我中已经涵盖,但现在我有了新的思考。
一、拆解幸福
什么是幸福?现在年收入50万,如果变成万,我是否幸福?小时候想当科学家、宇航员,如今真的成了科学家、宇航员,我是否感到幸福?有房有车,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否就是幸福?为什么越有钱,越焦虑?我现在事业成功、名利双收,老婆优秀,孩子听话,但为什么感觉不幸福?他没我有钱,为什么他看起来比我幸福……
我想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疑虑。我认为,之所以我们困惑于什么是幸福,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明白:
1、幸福的分类。
2、幸福的来源。
1、幸福的分类
我们说幸福,其实是将快乐、被满足和幸福三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
快乐,是最底层生理上的神经反应和激素反应。它可能来自于多巴胺,也可能来自于神经直接获得的反馈,比如性满足,刚热恋的情侣牵个小手就能乐呵很多天;或者毒品对于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快乐将被视为一种技术活,通过刺激对应的神经区域就可以获得快乐的感觉。现代医学中一些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也是这个原理,只不过这种刺激容易使人上瘾,并且边际收益递减非常明显。
被满足,这是我们最泛义、也最常被提及的一种幸福感,但这不是幸福的全貌。被满足是指人的生理或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再搬出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生理需求被满足:比如在饥饿状态吃了一口甜美的蛋糕,幸福感爆棚。比如性压抑得到了释放,让我们感到了满足。
安全需求被满足:原来饥寒交迫,突然被雪中送炭,会产生幸福感。在极端环境中突然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家。不再颠沛流离,受人欺负时被人保护,这些都会使人满足,产生幸福感。
社交需求被满足:我们获得了新知、获得了新的信息、可以和他人交换信息,不再感到孤独,或者发现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位。这些都是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被满足:被群体认可,甚至达到敬仰。比如有些孩子沉迷网游,因为他在网游中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而在现实生活中被视为loser,他当然会沉迷。
还有人通过炫富、凡尔赛去表达自己,这也是处于尊重需求而发出的行为,攀比心所追求的就是被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被满足:这个层次会在后面讨论。
年中国全面实现了脱贫,中国开始进入小康社会,那么这里定义的小康,也就是我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让大家不再为一食一餐、一屋一室而颠沛劳碌。纵观人类史,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但我们同时也感到,为什么生活越来越好,但幸福感却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焦虑?
各种答案都有。有些人说,因为隔壁老王比我过得好,我被比下去了,所以我觉得不幸福。现在互联网信息交互太频繁,让我看到了太多隔壁老王。或者未来不确定,所以觉得没有安全感。别人有,我没有,所以我不幸福。
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需求没有被填充导致的,也就是没有被满足。但被满足是有限制的,那就是边际收益递减。当你饥饿时,你吃第一口蛋糕,那是人间仙味;第二口,幸福感满满;第三口,满足了;第四口,有点腻;第五口,我做错了什么;第六口,你杀死我吧。
被满足几乎是一次性回报。当你已经达成了这个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再获得相同物质条件时,你会无感,感到无聊,甚至厌恶。需求被满足后,我们往往感到的是空虚。为了填补这种空虚,只得加码刺激,最终无法被满足,陷入抑郁。
马斯诺需求金字塔模型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此,它受边际效应递减曲线约束。
如果我们追求的是被满足而带来的幸福感,我们永远无法叩响幸福的大门,因为你压根找错了房间。
2、幸福的来源
格兰特在《重新思考》中说,如果你现在感觉不幸福,那么你应该改变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外部环境。幸福不是取决于你所处的位置,而是取决于你所做的事情。
所以他得出结论,幸福来自于意义,意义来自于贡献,而贡献来自于你所做的事情。
现在我们就来掰扯掰扯。
佛教的神仙等级分为罗汉、菩萨和佛。这三者是有着明显的境界不同。
罗汉,是达成了自觉,但尚未觉他的境界。比如我们熟悉的济公,他是一种大自在的境界,天地万物都无法约束他。
布袋和尚的偈语道: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里表现的就是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都无法束缚自己,因为自己内心清净。这有点像孔子所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自我的解脱。
菩萨是什么呢?菩萨是达成了自觉,并且觉他的境界。什么是觉他?我们可以理解为渡人。菩萨不仅能渡自己,也可以渡他人。不仅自己解脱,也可以使他人解脱者,就是菩萨。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他的功业,也就是贡献就在于此。
贡献,必须和他人发生联系。贡献只能由他人评价,而无法自封。罗汉证金身而成菩提,金身的金,不是自己给自己贴的金,而是众生信徒给他贴金,罗汉因渡众生,众生给他贴金而证其金身,进菩提境界。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被满足,只是自我的感觉,无法和他人建立联系。而贡献,是自己给予他人的,必须和他人建立联系,通过他人反馈才能获得。舍得,有舍才能得,先舍而后得,才有机会获得幸福。
真正的幸福无法独自获得,这也是人之所以构成人类社会去发展的底层原因。
我们从贡献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自问一下,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怎样的贡献,这个贡献他人认可吗?一个家庭里,丈夫看妻子好吃懒做,家里这不收拾那不收拾;妻子看丈夫回来不理他,只知道喝酒打牌打游戏,回来吃完饭嘴一抹就睡觉了;看孩子成绩也不好,每天只知道玩,作业错误百出。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看彼此,那么这个家也快散了。
同样的家庭,如果丈夫回来,看到家里突然多了一只花,妻子今天的饭菜多了一点改变。丈夫夸赞了妻子的小改变,让自己心情更好了。妻子看到丈夫回来,疲惫的身体很难受,主动去收拾洗碗,告诉丈夫你工作辛苦了,放松一下,玩会游戏吧。看到孩子画的画,上面画着爸爸妈妈和他一起郊游的场景,并告诉孩子,很喜欢和他一起的时光,自己很爱他。
彼此确认对方的贡献,真的很难吗?
中国人有谦逊的美德,但这种谦逊,却阻碍了家庭的幸福。很多人对外称犬子、糟糠之妻,这是一种社交礼仪,但回到家,却因为自己说出的话而无法夸奖自己的孩子和妻子,觉得这样做是言行不一,并对这种行为做合理化解释:不夸奖是一种鞭策,让他们继续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别一夸就找不到北了。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因为无法确认对方的贡献,导致双方都无法获得幸福。
在工作中也一样,如果一个组织中,同事之间总是批评别人而没有相互的鼓励,美其名曰鞭策对方。而没有确认对方的贡献,比如说一些你的工作结果对我很重要,因为你,产品变得更好了之类的话,那么这样的组织是没有凝聚力的。它在发展,可在只是刚好处在一个上升赛道,一旦进入瓶颈期甚至下降坡道,这样的组织必然无法挺过寒冬。
确认贡献和鼓励,也是不同的。鼓励可能是一些泛指的夸奖,比如你辛苦了,干得不错。确认贡献需要更细致入微地观察,表达的是你对我很重要。确认贡献需要对生活和工作的细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比如你看到家里多了一束花,对比简单的对爱人说一句你辛苦了,如果是“这束花让家里感觉充满生气,我感觉一天的劳累都没了。”这样的表达会更好。你需要对对方的微小变化足够敏感,并积极表达你的感受。
如果你感觉到不幸福,你应该改变的是你自己。这句话不仅仅是改变自己看待别人的方式,也要改变自己所做的事情。比如我要如何做,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组织带来贡献?
稻盛和夫说,努力工作是一种幸福。在的今天被人误读。老板把他当做洗脑口号,因为有稻盛和夫背书。员工把它当做骗人ICU的毒鸡汤。但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其实是这样的意思:你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了对组织的贡献。工作越努力,贡献就越大。因为贡献大,你和组织都彼此确认了这个贡献,相互认可,你对组织很重要,组织需要你。因此你在组织中感到幸福。
如果自己的工作状态是混日子,混工资。工作的目的就是做一天算一天,就是为了挣钱,而不是想我的工作可以达成怎样的贡献。在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贡献,工作对自己就是一种折磨。同样,在家庭里如果找不到自己的贡献,感觉自己在家里可有可无,那么家庭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折磨。
不幸福,即折磨。我们需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视角、改变自己的心态,来找到自己的贡献。找到了贡献,也就找到了自我实现的方向,也就可以得到幸福。
幸福,就是被他人需要。我需要你,我们需要你。
佛之境界,在于觉行圆满。如何理解觉行圆满?就是你的贡献,可以普惠众生。菩萨只是渡人,佛不再拘泥于渡,他所做的功业,已经惠及到众生万物。比如释祖创佛教,使世人不惑,与自然和谐。比如现在的互联网。
所以佛证混元。混元,就像空气,大家受惠如此,自用却不自知。这种存在,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这真是身在福中,却不知福。
二、人口危机的核心问题
世界很多国家都进入了人口危机,西方国家如此,东亚国家更甚。
过去的传统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内模式,西方也是如此。这样的家庭结构,男方和女方的贡献对彼此都是独特的,谁都离不开谁。只要双方都是能明辨是非的人,那么双方都很容易确认彼此的贡献。男方离不开女方对家庭的操持,特别是孩子的养育。女方离不开男方提供的家庭保障。
以前的社会,是用社会共识和社会地位的差异,造就了分工的不可替代性,进而形成了家庭成员彼此的强力纽带。
但随着女性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获得了和男方相同的社会地位。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纽带没了。也就是双方确认彼此的贡献,消失了。
你能干的,我也能干,既然我都能干,那么要你何用?
同时,社会提供的设施越来越便利。在被满足的需求层次中,找不到什么需求不能被独自解决。
生理需求就不用说了,还有什么东西用钱买不到吗?买不到,只是钱不够多。
安全需求:只要世界和平,这都不是问题。
社交需求:互联网解决一切。
尊重需求:我的工作给我一切。再不济就躲到虚拟世界中,游戏里我还是很牛逼的。
自我实现需求:我不需要别人,我只要满足自己就行了,所以我已经实现了。
旧的刚性纽带被扯断,新的纽带建立门槛又太高,导致人们频繁陷入被满足、空虚、焦虑,追求更刺激的满足、再空虚、再焦虑……这个循环中,这样的物质追求没有尽头。
很多生活条件并不好的家庭,他们过得反而更幸福,这在上一代日本家庭中很常见。一方面和日本的文化中,对“礼”特别重视,一天鞠个躬,说鼓励的话也离确认贡献更进一步了不是?另一方面是日本家庭仍维持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中,必须的需求是刚性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很多人把现代草食男女现象,也就是低欲望现象解释为因为女性参与工作,不愿意生孩子和结婚导致。其实这个表象下面是贡献确认系统消失导致的。女性在这个模式中,其实也感觉不到太多的幸福感,只是以前被压抑的需求被短期满足导致的幻觉,长期来看女性仍然不会感到幸福。
格兰特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从改变自己做起。我的解读就是第一,找到自己的贡献方向。第二,是对生活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善于发现对方的贡献,并给对方积极的确认反馈,让对方知道,他对你很重要。这种确认,也需要得到对方的认可才行。
说实话,做到这一点真的太难了。这需要双方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和看彼此的角度。但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可有多难啊?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无法救治一个决心自杀的人。你满怀希望地夸他真棒,他说你无聊,这种感觉我想大家都有过经历吧。
所以孔子才说,我们回到西周吧,现在真是礼坏乐崩啊!可是,生产力可逆吗?比尔盖茨和爱丁堡老爷子还有一点乐观的看法,随着科技发展,这些问题都可以被技术解决。
人口危机的另一个因素,是贫富差距加大。之前跟同事出差聊天,以及另一个朋友聊天,都说到了同一个现象:虽然全国来看男性多于女性,号称万男人找不到对象,但上海、广州、深圳都是女性多于男性。这是为什么?
所有人都有向上一阶层跃迁的追求,都市男女都往大城市跑,似乎一切都很正常。由于世俗文化的约束,一般男性需要有房产来结婚,但房价恐怖。比如深圳动辄8-15万/平米的房价,让想要结婚的男女们望而生畏。女方可以继续租房,留在大城市里寻找合适的人选。而男方手里有一点钱,但又买不起深圳的房产,只能回到老家,买一套差不多的房产用于结婚。所以老家的男性多了起来,而大城市都剩下了女性。男女彼此需求对不上,当然结婚的人就越来越少。不匹配的适婚男女比例,再加上回不去的家乡,很多社会问题也就凸显出来,新生人口断崖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三、价值观危机
人生找不到意义,就是价值观危机。互联网使信息高度交互,带来的最大后果是,人们都想干点大事。
开个公号,就想着粉丝数如何达到几十万。出去工作,就想着开家百亿企业。人人都向往着宝马洋房,谁要冒出来个想法,只是想当一个快乐的酒吧驻场,就会被人耻笑不思进取。《心灵旅程》就讨论过这个话题。
当我们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anjiarun.com/zhaominglei/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