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急救包这些常考理论,助你稳住20分
近期一些同学和学姐交流,他们说自己记了很多酷炫高级的理论。
对于这些理论,学姐的态度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适量选择,不贪多,不盲目。常常发生的情况是,大家对于这些酷炫理论一知半解,考场上不一定能记起来,记起来也不一定放心用,用了还要担心犯错!
今天学姐就给大家系统梳理了12个考场必背万金油理论!用过的都说好!!
快来看看这些万金油理论,你都能熟练掌握吗?
1.受众商品论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麦兹(DallsSmythe)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从经济学视角透析媒介、受众、广告商三者间关系的“受众商品论”。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最终产品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消息、思想、形象、娱乐、言论和信息,而是使用媒介的受众。媒介通过提供各种节目作为“免费午餐”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形成“受众力”商品,并把该商品出售给广告商借以获得报酬。
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力是被制造、被出售、被购买以及被消费的,有自己的价值”,因此是一种商品。受众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付出了真实的劳动,即自己的闲暇时间,并为媒体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受众不仅没有得到经济补偿反而以“购买商品时付出的广告附加费”的形式承担了受众商品化的经济后果。
该理论由于对传媒产业经济属性的过分强调和对受众主观能动性的忽视而激起后世学者的不断争论,但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大众媒介运作本质的揭示时至今日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商品论”的作用机理
1.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成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提供的不仅是内容也是生产内容的平台。传播方式的双向交互性使得受众的价值形成模式趋于多元化:受众可以亲身参与甚至创造媒介的信息内容,受众通过与媒介的互动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创造价值的原材料。如果说传统媒体出售的受众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单纯的视听率和到达率,那么新媒体出售的是按照受众特点进行分层归类后的庞大数据库资源。
2.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商品剩余价值的衍生途径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创新使得新媒体的从业者们探索出了以受众的主动操作将需求转化为广告商剩余价值的新途径,通过付费点播、点击率、关键词、竞价排名等方式构建独特的信息数据平台,不断拓展受众商品剩余价值的衍生途径。
3.商品化过程中“广告商在场”身份的演变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广告商只能躲在屏幕后面通过影响节目制作人员的制作理念间接地影响受众购买的身份定位,新媒体时代的广告商与受众以近乎平等的身份交流。广告商可以通过互动性的媒体平台和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就产品和服务与受众进行即时通讯,开展线上和线下的沟通与交易,跟踪了解受众需求并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
考场小贴士: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商品剩余价值的衍生途径更加多元化,这意味着受众商品论有超级广阔的使用范围!一定要马住!
2.拟剧论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戈夫曼试图发展出一套拟剧论的术语和框架,用于分析人们共同在场的面对面互动。
戈夫曼主要从表演、剧班、区域、不协调角色、角色外沟通和印象管理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这也是拟剧论的六大构成要素。
戈夫曼从情境的角度对“表演”这一核心概念作了宽泛的定义,它是指“既定的参与者在既定的场合以任何方式对其他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切活动”。
戈夫曼认为,前台具有一整套抽象的、模式化的期待,它是“拟剧实现”的领域,帮助表演者在既定的互动中传达出他们希望传达的信息。成功的前台表演需要在剧组和受众之间达成某种共识,即视前台为唯一的现实,否则表演将难以为继。在前台与后台之间还存在“保护性通道”。表演者会采取掩饰、隐瞒和伪装实践,使自我呈现与角色期待保持一致。成功的表演还需要剧班合作,因此,至少在剧班内部,成员之间不是相互欺诈的,他们荣辱与共、合舟共济。观众与演员之间也会默契合作、共同维持表演,在特定的场合,表演者与观众之间还可以互换角色。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拟剧论的重要构成,它具体包括三种实践形式。
第一,防御性属性与实践,即表演者运用防御性实践保护自己的情境定义。
第二,观众和局外人采取保护性实践协助表演者保全他的表演与情境定义。
第三,表演者必须对观众与局外人的圆滑得体给于配合才能使协助得以可能,从而使他们施行的保护性措施为己所用,这需要表演者经过一定的训练以及审慎的态度。
学姐最近发现好多篇C刊文章都采用拟剧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不管是分析网络红人、视频主播还是普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anjiarun.com/zhaominglei/10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