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新闻人五坚守后方,幸不辱命

近日,我们专访了人民网8位战“疫”新闻人,走近他们的抗“疫”故事,聆听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在此人有品公号上进行连载。本期讲述三位坚守在“后方”的人民网人的故事。01关萌:记者是最有责任感的职业之一关萌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提问疫情发生后,关萌取消了原本与家人出国旅行的年假计划,正月初三即冲上直播岗位,以自身扎实过硬的专业优势,一个人在现场担负起卫健委和全国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的直播拍摄、现场提问工作,确保了直播工作顺利开展。在连续工作多日后,关萌肾结石旧病复发,为了不耽误工作,他选择保守治疗,坚守在直播工作岗位上,直到有同事解除隔离接替他,他坚持与同事交接好各项工作才休息。病情缓解后他又第一时间返岗,出现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继续完成每天的直播任务和出镜提问工作。Q1:您决定取消休假,冲上直播岗位时,家人支持吗?关萌:我父母因身体问题在19年下半年相继离世。他们还在世的时候,我因为北京、老家两边跑,周末和节假日陪伴妻儿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想利用过年假期带她们出去玩儿几天,也缓解一下我痛失双亲的心理压力。当时国外疫情并没有现在严重,所以我们打算按原计划出行。就在出发前不到一周的时间,我接到部门领导电话,询问我是否在京,是否持有效期内记者证。因为卫健委和国新办要不定期召开发布会,而我们要对发布会进行全程直播,硬性条件就是记者证。作为一名党员,作为当时在京唯一一位有记者证的人民网视频记者,我顺其自然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开始的两天卫健委并没有召开发布会,在年初二的时候,我们接到通知,说卫健委发布会自初三开始每天召开。接下来我每天便会准时出现在发布会现场,当时真可以说是顶风冒雪。逐渐临近我们原定出发旅游的日子时,妻儿虽没说什么,但是从她们每天在准备,做攻略的表现可以看出对这次家庭出行是满怀期待。我在询问过领导后得知,因为员工回来都要隔离14天,所以直到我出发的那天,没有任何人可以接替我的这个工作。责任感,使命感,疫情当前,舍小为大。所以我决定取消此次行程。回家后我跟妻儿沟通,商量。妻子很理解我的工作,孩子也很懂事。在这次疫情报道过程中,妻儿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动力。Q2:您一个人在发布会现场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关萌:最初视频记者只有我自己在现场,发布会现场又非常的狭小,所有设备每天都要拆装,重新连接调试。最大的问题就是,场地小,信号差,每天三点开会,基本上一点就要到场进行准备工作,抢占直播位置。直播期间也会因为信号不稳定的原因时常卡顿、断线。便再次逐一排查,重新直播。Q3:参与这次疫情报道,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关萌:这次参与疫情报道,让我感觉自己这么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和身体意志磨炼都没有白费,只有准备好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可以从容面对。幸不辱命,到目前为止,所有直播,提问,均零失误完成。Q4:疫情平复之后,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关萌:疫情结束后,要兑现我的承诺,带妻儿去旅行。Q5:经过此次战疫报道,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关萌:自己的职业不说多高尚,但是最有责任感的职业之一。承诺了,就要做到。记者,是广大人民获取信息的源头,所以我们要做到信息准确,真实可靠。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受众负责。02丁涛:记者是在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交流、对话丁涛在人民网工作平台1月23日(腊月二十九),丁涛被抽调到人民网战“疫”报道组,与前方同事一同完成“武汉日记”系列稿件。丁涛每修改一篇稿件平均用时3小时,从谋篇布局、典型筛选到字词使用,都精心构思、细致打磨。系列稿件连续日更16天,50多天40篇的总量,前方记者轮班写,后方编辑就他一人。前方通常半夜或凌晨回稿,但绝大多数时候,丁涛都做到了前方几点回稿,后方就几点接班。Q1:春节期间您在后方坚持加班到深夜,家人支持吗?丁涛:支持。我的孩子还不到两岁,虽然老人身体还行,但我的爱人是一名高中老师,“停课不停学”让她的这个寒假变得更加琐碎和忙碌。令我钦佩和深怀歉意的是,对于我要长期且“没黑没白”随时投入工作,爱人承担了几乎所有亲子陪护和家务。甚至在知悉党员报名参与前方轮换后,她经过认真考虑:鼓励我报名前往武汉一线支援疫情报道。这是一种莫大的支持和肯定,而这也是我所钦佩和深怀歉疚的。Q2:您是如何打磨前方记者返回的稿件的?丁涛:日记,是完全不同于常规报道方式、体裁的一种报道手段,它要求在尊重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前提下,加入创作人的主观情感甚至创作体验,是个需要见真性情的细活儿。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前方记者白天各处采访,晚上回到住处再带着满身的疲惫创作日记。这也客观造成了“武汉日记”系列稿件创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作为后方编辑,我的主要工作包括两部分:一是确保内容的真实可靠,包括基本常识、新闻事实以及各种细节的核对,这遵循与其它新闻写作同样的标准和要求。二是增强“日记”的属性:当篇日记要具备统一的主题,在主题之下选取、更换更典型的素材,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营造一种不同于常规新闻阅览的氛围,让文字更有韵味。概括起来,可以是把长的改短,缺的补全,不合适的典型更换,从谋篇布局、典型筛选到字词使用,都精心构思、细致打磨。平均下来,改一篇日记用时3小时。Q3:您经手修改的印象最深的一篇稿件是什么?丁涛:即便今天,我几乎还能说得出每一篇日记初稿的样子,以及我和前方记者沟通,完善稿件的过程和内容。如果只能说一篇稿件,那是2月25日刊发的《武汉日记:此去无处话相“思”》。相对而言,这本是一篇新闻事实比较完备,情感表达也很充沛,完成度相对比较高的稿件,但初稿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情绪过于悲伤,导致叙述条理不够顺畅,我要做的就是捋顺、归置。年2月23日6点30分,经抢救无效,华中医院(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夏思思因公殉职。夏思思的爱人、同事接受了人民网前方记者的采访,稿件记载的是对夏思思的悼念。不到字的稿件,我修改用了将近4个小时,原因是太“好哭”了。编稿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得流,两次不得不终止写作。从写作手法看,这篇稿件使用了倒叙、插叙;从语言上看,短句、短段不拖泥带水;从主旨思想看,既给悲伤情绪提供了倾泻的出口,也在文末鼓舞人心。Q4:参与这次疫情报道,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丁涛:1月23日(腊月二十九)至今,我与前方同事合作推出“武汉日记”40篇。因为日记形式和创作机制的原因,比前方远、比后方近,是我最真实的写照和最深切的体会。这次的系列稿件曾连续日更16天,打破了我个人年全国两会“刘兰芳两会评书”日更15天的记录。50多天40篇的总量,密度也不小。除了与前方的悲欢离合“同频共振”,这还是一场既拼智力又拼耐力的“马拉松”。前方记者轮班写,后方编辑就我一个。通常前方编辑是半夜回稿,但我几乎全部做到了第一时间“接班”。个中辛苦,就不赘述了。收获和成长大概就是知道自己能连载比15天更久的时间吧,“武汉日记”陪伴着读者共同经历了这一段特殊的时光。我自己也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到了“最前沿”的疫情报道。Q5:疫情平复之后,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丁涛:把时间给家人。亏欠家人太多,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Q6:经过此次战疫报道,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丁涛:记者就是“记着”,“日记”更是如此。媒体有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党报党网人更是如此。把时代装在心里,把使命装在心里,其实就是把读者、把所有的人装在心里。我们不是在和文字、图片、视频打交道,我们是在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交流、对话。除了把前方的真实情况传递给他们,也要给所有的情绪和情感,不分正面、负面,找到一个放置和倾泻的出口。借用一本书里提到的:媒体的使命在于,社会悲伤时,告诉她不要绝望;社会喜悦时,告诉她不要癫狂。03王晓峰:后勤保障工作是最朴实的枝干王晓峰在分装防疫用品早在春节前疫情刚刚出现苗头的时候,王晓峰就奔走于各个药店,采购口罩和消毒用品等物资,为派往武汉的人民网前方记者配备了防疫物资。随着疫情的爆发,物资极度匮乏,他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货源,自己垫款取货。节后返岗,他坚持每天在岗,收取、发放防疫物资。为了保证给同事们发放的防疫物资安全、方便,细心的他买来自封袋,一份份手工分装口罩发放,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购按压瓶,分装消毒酒精,购买了化妆棉为大家自制消毒酒精棉片……Q1:您为前方记者准备防疫物资时,遇到过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王晓峰:第一批去前方的记者是在过年前去的,当时防护物资已经基本购买不到了,我和其他工会委员跑遍了周边的药店,甚至是24小时的那种小超市,才买到了几十只口罩,装备给了“逆行者”。为了给他们尽可能多的配备,我还打开了很多个急救包,将里面的口罩都拿出来让他们带上。第二批就好多了,物资也不那么紧张了,给他们每人配备了几十只口罩、消毒棉片等。Q2:为全公司这么多员工担任“防疫物资总管”,您是如何满足大家的需求和调配的?王晓峰:实话说,刚上班时物资极其匮乏,只有几千只口罩和一些消毒棉片,如何利用有限的物资给大家尽可能足够的防护真的让我很头疼。经过认真核算并请示领导后,最终决定每周一按部门上报的每人每周实际在岗天数发放口罩,每次发放一周的数量,同时也为临时到岗人员发放口罩,使在岗人员都能得到有效防护。后期物资丰富了,我们还为地方分公司、海外公司和子公司下拨了物资。在发放物资的同时,每日对发放、接收的各类物资进行详细登记,天天点算,感觉自己像个“地主”一样。Q3:您认为和前方相比,后勤保障工作的最大价值是什么?王晓峰:后勤保障是基础,最大的价值就是基础、就是保障!打好了基础,做好了保障就能给前方传递信心和力量!这就实现了最大价值!Q4:经历这次疫情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王晓峰:患难见真情!不说社会上和国际上,就是在人民网发生的很多事就让我有了这种感受!大家纷纷竭尽所能为了更多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使我真正认识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寻找,采购防护物资的过程中,很多人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感觉到我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战斗!所以没有理由不做好!Q5:疫情平复之后,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王晓峰:我想在疫情平复后大家都来上班时去各个楼层转转,看看平安归来的各位同事,认识的不认识的,说说话或者就是看看。Q6:经过此次战疫报道,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王晓峰:我一直就很喜欢做这种为大家服务的工作,不管是办公室还是工会的工作。我认为这种服务型的、后勤保障性的工作或说职业不是令人瞩目的耀眼花朵,不是惹人喜爱的绿叶,而是最朴实的枝干。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能让我们的团队、公司,长出绿叶、开出花朵。相关内容主编

赵岍编辑

陆周莉袁悦夏溪朱君超李丹阳魏欣宁李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anjiarun.com/yiyaobao/101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