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不息的千古作,一个时代的心电图

哪里的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最近,

台北故宫博物院借出馆藏国宝级文物

颜真卿《祭侄文稿》。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各路英豪齐聚互联网,

讨伐的讨伐,

辩护的辩护。

今天悠悠希望把大家带回到艺术本身,

去思考一个问题,

世人皆知《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

但是它究竟珍贵在哪?

艺术见心境,

伟大的作品背后,

定有炙热的情绪,

而悲伤和愤怒是所有情绪中最难表现,

也是最难控制的一种。

不幸的战争、痛失亲人、

自我无法实现、灾难无法躲避,

天灾人祸、国仇家恨,

自古以来都是酝酿艺术家情绪的根本动力之一。

悠悠想先说三个伟大的作品,

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1

关于战乱

下面这幅《格尔尼卡》,

是巴勃罗·毕加索最著名的绘画之一。

▲《格尔尼卡》,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在整幅画中,

我们只能看到黑、白两色,

以及大量的灰色油漆。

画的中央是一匹死去的战马,

以及一位提着灯的可怜妇女。

右边是起火的房子和尖叫的女人,

左边是一只公牛,

一位妇女,以及怀中死去的孩子。

而画面的核心是那位支离破碎的武士,

以及顶点的灯。

悠悠想给大家讲一下这幅画背后的故事:

在年冬天,

毕加索作为一个画家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他从早期的传统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出发,

博取众家之长,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画风。

走过了忧郁悲伤的蓝色时期

(-),

享受了炽热爱情的玫瑰时期

(-),

又接受了黑人雕刻的洗礼和启发

(-),

此时的毕加索已经将了立体主义

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当时,

二战已经在欧洲一触即发。

在西班牙内战中,

纳粹德国受弗朗西斯科·弗朗哥之邀,

对格尔尼卡城进行了人类史上

第一次“地毯式轰炸”。

刚好,

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

为即将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

画一幅装饰性的画。

在德军遍布的巴黎,

毕加索把自己关在寒冷的屋子里作画。

德国大使为他亲手送来一批取暖用的燃料,

却被他拒绝了,

他说:“西班牙人是永远不会感到冷的。”

吃了闭门羹的德国大使临走前,

发现了一张上面那副油画的照片,

便问毕加索“这是你画的?”

毕加索答道:

国仇,

在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心里迸发出炽热的能量,

毕加索将一生的艺术造诣

完全溶于这样一幅作品当中,

立体主义不再单纯地是一种艺术上的探索,

而是一种力量无穷的宣泄手法。

在阴暗冷峻的画面中,

我们切肤地感受到大轰炸的背景之下的,

人性丧失、民不聊生、国之不国,

在战争面前,人是何等的无奈与渺小。

2

关于亲人

法国印象派画家克洛德·莫奈

年幼时曾刻苦研习光影、线条、构图、笔触等

新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奉为至宝的东西。

但他不喜欢线条至上,而喜欢色彩;

他喜欢忠诚于自己的眼睛,

而不是现实存在的风景;

他喜欢捕捉瞬间的美,

而不是“复印”客观。

他遇到了自己所爱的女人,

捕捉夫人在阳光下的“回眸一瞬”,

就成了他最爱做的事。

他笔下的夫人,

是这样的:

▲《撑阳伞的女人》,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

大量的色彩堆叠出整体的印象,

而不是局部的现实。

当时的法国主流,

几乎是把“印象派”这个词

作为脏话骂人使用的,

自然,

在那样的舆论环境下,

莫奈的画从来得不到赏识,

而穷困潦倒的他,

爱人就是他的全部。

不幸的是,

年,

夫人卡米耶在肺结核中去世,

悲痛的莫奈含泪捕捉了妻子临终的一瞬。

▲《已去世的卡米耶在床上》,现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

当时他已经穷得连暖色调的颜料都买不起了,

而这一瞬的笔触,

在他悲痛而复杂的思绪中,

显得格外凌乱。

如果我们将这幅作品放大一些,

会看到在右下角的签名处,

莫奈画了一个黑色的心。

爱妻14年的陪伴

开启了莫奈的印象派人像画生涯,

而爱妻去世后,

莫奈开始画诺曼底海岸、

画鲁昂大教堂、画睡莲、

画花园,

这些主题让他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

从贫困中走出的莫奈,

也会画自己的情人爱丽丝·霍舍戴,

或者继女苏珊娜·霍舍戴,

唯一不同的是,

直到莫奈去世,

他再也没有认真画过女人的五官。

▲莫奈以继女苏珊娜为模特创作的《撑阳伞的女人》,同一名字,同一主题的绘画,莫奈却把最重要的五官模糊掉了。

而讲到当年那幅

《已去世的卡米耶在床上》,

莫奈悲伤地说道:

3

关于山河破碎

年,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创作出一幅扭曲的画,

就是这幅著名的《呐喊》。

▲《呐喊》年版本,藏于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

所有的线条仿佛都是趋向版画上

唯一的中心——那个高声呼喊的头部。

看起来仿佛全部景色都分担着

尖叫的痛苦和刺激。

正在尖叫的人的面部已经完全变形,

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面颊

使人想起象征死亡的骷髅头。

必定,

这里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蒙克自己在描述此作品的灵感来源时,

曾说当天他和两个朋友正在散步,

突然晚霞将整个天空印成了血红色,

而他在大自然的变化下寸步难移,

靠着围栏无法动弹,

只能让友人先走,

留下自己久久无法平息内心的恐惧。

有研究者指出,

蒙克在创作《呐喊》的十年前,

喀拉喀托火山喷发

曾将天际染成恐怖的红色。

也有学者发现,

当时蒙克的妹妹罹患双向躁郁症,

在病院接受痛苦的治疗。

虽然蒙克没有直接承认这些灵感来源,

但很显然,

当天的晚霞催生了他的某些

压藏在内心的恐惧,

人类在大自然和生老病死面前,

的确是无能为力。

再回头看《祭侄文稿》,

悠悠就发现了其真正可贵之处。

抛开内容方面的家国情怀不谈,

就艺术上的造诣来讲,

这幅草稿也是穿越古今的登峰造极之作。

▲《祭侄文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西汉文学家扬雄讲过一句名言:

“书,心画也”,

意思是说境由心生,

书法是人的心底描绘,

是以线条墨迹来表达作者情感心绪的艺术,

所谓“见字如见人”,

就是这么来的。

《祭侄文稿》,就是心画之巅。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面这幅图是描绘“安史之乱”题材的

古代绘画里最有名的一幅。

显然,作者刻意回避唐明皇出逃四川的情景,

画面甚至有踏青、视察之感。

颜真卿则不同,

安史之乱带给他的伤痛远非常人所能承受。

公元年,颜真卿遭杨国忠排挤,

出任平原太守,

没过多久,

颜真卿就识破了安禄山的不臣之心,

并且还早早做好了防范。

不出所料,

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

河北二十四郡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跑的跑,散的散,四处逃命。

只有颜真卿驻守的平原郡

顽强抵抗,固若金汤。

唐玄宗得知消息后,

气得直呼:

“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

而颜真卿当时已派人快马加鞭赶往长安,

向朝廷报告情况。

听到了使者的来报,玄宗才转怒为喜,

问道:“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

所为得如此!”

在颜真卿的带领下,

河北的起义军在后方牵制住了安禄山的兵力,

安禄山一看情况不妙,

转而将目标瞄准了哥哥颜杲卿驻守的常山,

驻地战况急转直下,常山告急,

在向太原尹王承业求援无果的情况下,

颜杲卿与颜真卿一样,

带领众将士顽强抵抗了几天几夜,

奋战到了最后一刻,

弹尽粮绝后落入敌手。

被俘后的颜杲卿看着儿子颜季明被叛军杀害,

也依旧骂贼不止,拒不投降,

最后被安禄山肢解而死,壮烈殉国。

两年后,颜真卿出任蒲州刺史,

立即派人去寻兄长与侄子的尸骨,

但却只见到了侄子季明的头颅。

回想起昔日聪明孝顺的小侄子,

满腔悲愤再一次涌上心头,

挥泪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

初次看到《祭侄文稿》的时候,

悠悠甚至不敢相信这是颜真卿的手笔,

因为在印象中,

颜真卿的书法应该是这样的:

▲《多宝塔碑》(局部),现藏于西安碑林。

这样的:

▲《颜氏家庙》(局部),现藏于西安碑林。

端庄大气,丰腴雄浑。

而《祭侄文稿》可以说是一改常态,

颜真卿将所有的心绪

都洋洋洒洒地挥在了纸上。

在前面几行中,

颜真卿先交代了自己的身份

和侄子生前的状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

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小侄子品性出众,温润如玉,

有如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一般。

颜真卿对待侄子就像

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这一段,

不论是语言节奏,

还是笔触,都显得厚重收敛,

草稿也较为工整。

紧接着,

颜真卿回想起残酷的战乱

给亲人带来的巨大伤害,

义愤填膺之下,

用笔开始浓墨重彩起来,

那句“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中的

“父”字写得尤为用力,

又强调“仁兄爱我,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

寥寥几句,

兄弟二人患难与共的情谊

足以感人肺腑。

到了第18行,

“呜呼哀哉”前三个字连绵而出,

昭示颜真卿的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下一行,

文稿突然由行变草,

迅疾奔放,

一泻而下,

大有江河决堤之势。

“首榇”二字尤为突出,

前后左右写了又改,

改了又写,

仿佛能看到作者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

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

字体越来越狂放,

所有的悲恸情感都跃然纸上。

从《祭侄文稿》中,

悠悠可以看到类似于

《格瓦尼卡》的国之破碎,

《已去世的卡米耶在床上》的丧亲之痛,

《呐喊》的无奈与扭曲。

某种意义上说,

论“好看”,

有比上面名作精致华美得多的作品,

但正是这股拙气所隐射出的情感,

才是这些作品无比高贵的地方,

《祭侄文稿》,

几乎是所有这些巨作背后情感的集大成者。

从文稿起初的工整,

能看到书法家在技法上的登峰造极,

到后段的潦草肆意,

是其澎湃的情感对技法的彻底升华。

一幅文稿,

恰好描绘了唐朝盛极而衰的整个过程,

正因此,

它是颜真卿的真正“心画”,

也是一个时代的“心电图”。

最后送大家一幅作品:

陆维钊《心画》

陆维钊(-),中国书画大师,以书法驰名于世,溶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流动,在书坛独树一帜,所创结合体——“蜾扁”,人称“陆维钊体”,蜚声海内外。

年,陆维钊先生应潘天寿先生之邀,在浙江美术学院(即中国美院)开创了全国唯一的书法篆刻专业,为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或许,

在千年后的今天,

生活节奏太快,

孩子们要学的也太多,

家长们也总是焦虑,

人们也很少会再去舞文弄墨。

但是,

在悠悠的眼睛里,

“心画”所代表的,

是一种个人在繁杂的世界里,

能够获得内心平静的最佳方式。

书法心画,

折射出的是个人的心智,

是如何善待他人,

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因此当我们谈论书画,

其实谈论的是一种充满人文情怀的思维方式,

也许也正是陆维钊老先生对书法教育的期许。

这些,

是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真正想要传承

并分享给世界的东西。

END

年,

悠悠希望能够延续心画之精神,

因此参与了一家由中国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教授

以及其他艺术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

小而精的书画学院——“简行书院”。

这家书院希望通过一种有趣、快乐的方式,

把国学变得简学易行。

悠悠会用各种方式参与到教学当中,

让孩子们通过书法技法的学习,

融汇中西美学,塑造人文思维。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们定会变得

融通古今、快乐包容、独立自信。

我们3月见。

顺便,

如果你们喜欢上面的

手机壳、杯子、ToteBag,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anjiarun.com/shenghuolei/5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