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下经济ldquo急救包rd
保守与激进背后的考量
降息,一口气降到零。发钱,一口气花完全年预算的一半。
各国政府在G20之前就已经开始行动,G20会议上更是明确“穷尽一切手段”,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生活的冲击。
美国反应最为激烈,在危机露头之时,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直接“一口气打完所有弹药”。
之后疫情的发展证明,美国没有反应过激。最新的失业数据令人瞠目结舌,经济提振计划没能完全安抚市场的不安情绪。
反观中国,守着利率不降,几乎没有放松。疫情已经逐步得到控制时,财政刺激规模还远未达到美国的量级。
中国在刺激政策上的保守,与美国的激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背后则是两国不同的考量。
美国的激进
整个3月,美国的货币政策推出的速度和力度,几乎都超出市场预期。
3月3日,美联储突然宣布“紧急降息”0.5%,而此时市场预期是当月17、18日议息会议后降息。市场把这一举动看作事态严重的信号,股市不涨反跌,跌幅达2.8%。
议息会议前两天,15日,美联储宣布再次“紧急降息”,赶在周一亚洲市场开市前发挥作用,而且力度上一步到位,直接下调个基点,降至0-0.25%的历史低位。同时宣布启动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市场接着不领情,继续“跌跌不休”。
至此,短短两周,美联储救市的力度已经与年金融危机时处于同等量级。
美联储没有停下脚步,一周后宣布推出了“无限量量化宽松”,并将首次支持购买企业债券并直接向企业提供贷款。此轮资产购买规模无疑巨大,分析师估计该计划将向非金融企业贷款4万亿美元甚至更多。
面对这样极端的举措,美联储内部也有“饮鸩止渴”之感。美国亚特兰大联储银行总裁洛克哈特称,美联储非常规货币刺激举措有其局限性,如果过分使用,可能威胁到市场运转和金融稳定。
几乎穷尽货币政策一周后,一个历史性的财政救助计划也粉墨登场,接棒救市——美国国会通过特朗普政府提出的2万亿美元刺激计划。
东京三菱UFJ国际投信首席基金经理人石金淳表示,“这肯定是个很大的数字,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左右,这应该能够支撑股市及其他冒险交易。”
石金淳认为,中期而言美国已经提出一套非常强大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在这么多的政策援助下,我们可能已经见到美国股市底部。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美国史无前例的政策力度,是因为国内同时发生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大量投资者同时抛售金融资产,导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无论是货币政策大幅“放水”,还是2万亿美元刺激计划中对企业的扶持,都是避免金融机构的“倒闭潮”,避免金融动荡演变为金融危机。
中国的保守
中国相比之下,危机爆发得更早,但金融市场并没有美股那么动荡,银行间流动性也比较充足,因此刺激计划力度则小得多。
疫情在春节长假期间发酵,2月3日开市首日,中国同样也是货币政策先启动——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逾万亿元逆回购操作,同时调降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两周后将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也下调10个基点;随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进行小幅下调。
虽然2月中国政策性利率全线调整,但比起全球央行大幅降息潮,中国没有跟进。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发达国家央行长期施行低利率,中国基准利率较高,政策空间在主要经济体中几乎是最大的。
中国似乎打定主意不以货币政策来主导刺激计划。
路透社援引东方金诚的两位分析师表示,回顾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宏观政策过程可以看出,与积极财政政策相比,宽松货币政策易发难收,宏观经济容易形成“货币宽松依赖症”,资产泡沫膨胀等副作用很大。
在G20会议上,中国再次重复口头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前看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很稳健,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不是通常理解的“更大力撒钱”。
上周五召开的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信号,称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可能会通过至00亿人民币的特别国债来支持经济,这一规模小于年的同类国债发行量。不过,路透援引四位政策消息人士报导称,中国将出台数万亿元财政刺激措施,以重振经济。
12年前的副作用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二者的表现则与当前截然相反。彼时,美国推出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在国会缠斗两周后获得通过;中国在各主要经济体中受到冲击较小,却在当年宣布推出四万亿元人民币的救助计划,为中国经济在年注入一针“强心剂”。
然而,中国之后多年都在承受这针“强心剂”带来的副作用。比如,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失控的地方债问题,不但没有降低杠杆,相反进一步杠杆化,这意味着一旦有风吹草动,局部的资金链断裂传导到金融市场的其他部分,引发系统性危机。
还有经济学家提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是市场饱和与产能过剩,“四万亿”投下去,又投到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增添了新的过剩产能,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
这些副作用都让中国此后多年不得不承担经济放缓的代价来“去杠杆”和“去过剩产能”。
眼下中国经济遭受同样冲击,经济学家认为一季度GDP将破纪录地负增长,因此有呼声提出“四万亿2.0版”。
曾担任过中央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表示,首先要判断是不是真的经济有那么糟,似乎使人感觉中国经济到了濒临崩溃的样子。
“文化革命10年也没有崩溃,两个月肺疫就崩溃了?”贺铿表示,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入摸底,全面思考。不可以轻言改变既定宏观政策,即使是放弃一点增长速度也不能不顾金融风险。
针对这些前车之鉴,学者多有反思和提醒。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表示,加大政策力度的同时要汲取过去的教训,下一步财政政策发力,基建融资要通过发行国债来进行,而不是让地方政府向商业金融机构贷款,因为地方政府隐形债务上升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多来自于此。
贺铿称,“有一点点问题就财政积极、货币放水,实践证明,不能解决问题。”
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向路透社表示,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很多年,现在不同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不等同于扩张的政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提高赤字率扩大债务规模就是更积极。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主要不是在扩张上发力,要在提质增效上使劲。
今年不再设GDP目标?
中国显然还对当年的“大水漫灌”的代价历历在目。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最近在一个论坛上甚至建议,中国今年不再设定GDP增长目标否则可能会绑架宏观政策,最后被迫搞“大水漫灌”。
他表示,实现GDP增长6%的目标已不可能,4%-5%难度也很大,很多经济学家预测的1%或2%也有可能,因此对经济的最终影响取决于欧美疫情的发展。
这样大的不确定下,如果设定一个不切实际的GDP增长速度,地方政府的反应往往就是大搞基建,要上投资。“实际上这些基建投资一般都是资本密集型的,对解决就业问题、失业后的民生问题短期内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经历了财政吃紧的。财政部发布数据,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8%,但财政支出却同比增长8.1%。
刘尚希称,今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财政都面临巨大压力,通过提高财政风险来对冲眼下的经济社会公共风险是必要的,但要适度。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导致财政不可持续的话,就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政策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风险。刘尚希认为,光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够,还应打通货币传导机制,因为传导瘀滞阻塞影响了企业的流动性,这是多年来没解决的大问题。
无论是加大投资,还是放松信贷,银行更愿意把钱给国有企业,以及有政府兜底的城投公司,而非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只好用利率更高的影子银行,形成“挤出效应”。后者不得不承担更高的利率,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
02新冠疫情莫非要让日本重温通缩噩梦?
日本经济磕磕绊绊地从长期通缩走出来数年之后,可能又要重新回到物价不断下跌的老路上来,新冠疫情或将拖累经济陷入深度低迷,决策者为此苦思各种选项。
经济若重回通缩,将是对首相安倍晋三的沉重打击,他认为日本经济走出停滞,是年12月实施的“安倍经济学”刺激政策所取得的一项关键成就。
而分析师认为,通缩威胁是真真切切的,近期油价急挫压制通胀,新冠疫情也重创了已经处于衰退边缘的经济。
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经济分析师新家义贵预期,核心消费者物价将从4月开始下降,临近年底时降幅还会加快。
“对通胀的直接打击将来自油价的下跌。但其他商品物价可能也会因需求疲弱而下滑,因疫情损及薪资增长和就业。”他说道。
“很明显疫情将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这对物价前景不利。”
路透调查显示,预计今年第二季和第三季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可能只会上升0.1%,10-12月当季下滑0.4%。
日本与通缩之间长期而棘手的关系始于年代的银行业危机和经济衰退。
持续数十年的疲弱需求和物价下滑,使得难以改变的消费者预期更加根深蒂固,让企业不可能上调价格,并迫使许多公司忍痛打折,哪怕在经济增长后期也是如此。
降价就意味着公司用于薪资和设备方面的资金减少,进而打击家庭消费。
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是在年初才开始增长,此前首相安倍晋三采取提振信心和就业的激进刺激政策,重振了经济。日本2月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上年同期的涨幅达到0.6%。
但现在疫情损及薪资、让消费降温,并迫使零售商考虑裁员,有将这些政策的益处化为乌有的风险。
分析师指出,由于日本公司被迫取消在4月新财年开始时的宴会活动,已经造成牛肉和鲜花等商品价格下滑。
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显示出通缩的初步迹象。3月投入物价出现了自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由于企业将原材料成本下降因素传导至客户,产出物价创三年半来的最大降幅。
政策制定者们直到现在还在争论什么时候正式宣布取得对抗通缩战争的胜利,而现在他们私下里却在担心物价恢复持续下跌的风险。
“我们的担心是日本可能会重新陷入通缩。我们不能指望工资增长,因为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防止失业,”一位政府官员表示。
“消费者物价可能会开始下降。这还不确定,但存在风险。”
该观点得到一位熟悉央行想法的人士的呼应,他警告称企业和家庭的信心有可能减弱。由于未获得公开发言的授权,两位官员都要求匿名。
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不同,现在日本决策者的政策工具箱几乎是空空如也。
首相安倍周三表示,政府将实施“必要和充分的”经济政策,以确保日本不会再度进入通缩。
但分析人士怀疑,日本能否在不令原本紧张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的情况下,拿出一个与其他主要经济体推出的支出计划规模相当的方案。
目前正在制定的一项方案涉及额外发行1,亿美元的债券,可能侧重于为现金拮据的企业提供直接支持,而不是以支出来提振需求。
日本央行承诺在3月加速购买风险资产,但已经没有多少空间来扩大规模本就庞大的债券购买计划。
加深负利率也备受争议,因此举可能损害金融机构的利润。
“我们可能会看到重返通缩,尤其是如果疫情迫使东京封城,”法国巴黎银行首席日本经济分析师河野龙太郎说。
“但可以动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正在接近极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anjiarun.com/peizhilei/5371.html